校友风采

2016-12-28

多视角看问题,以实干求突破——访北大教育学院校友高柏博士

人物简介:高柏,北京大学学士,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获硕士学位,之后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美国杜克大学社会学系、亚太研究中心教授,中国西南交通大学中国高铁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上海大学自强讲座教授。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经济社会学、比较历史社会学、组织理论、比较政治经济学和国际政治经济学,其发表的许多学术论文及学术观点已引起学术界、政府部门和媒体的广泛关注。

立足跨学科视角,构建独特分析框架

高柏1977年就读一所理工科专业的中专学校,一年半之后到工厂当了一年的实验员,随后考到北京大学本科英语专业学习,之后又取得了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社会学和经济学。高柏认为,研究过程其实就是将过去所学知识和新学的知识结合在一起的过程,随着知识的积累,所掌握的知识面会变得越来越广。

高柏还强调解决问题时应把所学各学科背景作为不同工具来运用,但前提是要敢于打破一门学科成型的分析框架对思维的限制,形成自己独特的分析框架。就社会学而言,很多方法是相通的,即便在概念化的时候也完全可以抽象出来一个任何学科都懂的概念。高柏在研究经济社会学时,以日本为研究对象,在考虑其国际战略时也会与国际关系这一概念相联系。社会学科中很多研究基本上是围绕自变量因变量之间的因果机制进行研究,在研究日本从80年代成功的模式到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的原因时,高柏以国际金融秩序(布雷顿森林体系垮台前和后)为自变量,研究这个自变量对日本这个国家的经济体制的运转有什么影响。

在跨学科研究过程中将不同领域的知识相结合,其中所采用的方式可以根据个人所持的不同的主观立场分为两个层次来考虑。一方面是有意的结合,就是根据个人过去的专业背景和优势,在新的领域中寻找与之前所学知识相关的方面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是个人在步入新领域之后,过去所学专业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会潜移默化的产生影响。

谈及学术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时,高柏认为并非所有的定量研究都是严谨的,比如把任何两组数据导入计算机,都能产生一个相关系数,但是如果没有理论的指引,那这两个相关系数就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在操作层面和研究方法上都存在出现漏洞的可能性,不能片面认为定量研究一定是客观的、全面的、可信的。

回顾在北大的生活,高柏认为最大的收获可以浓缩为三点:第一,跨学科;第二,宏观视野;第三,学以致用。北京大学研究生社团的日子给了他很大的启发和感悟,作为未名学社的社员,与各个学科背景的优秀同学探讨交流,将观点付诸实践。高柏曾经以北大研究生会的名义主持了和哈尔滨理工大学联合举办的全国研究生高等教育研讨会,这段经历让他收获颇丰。“就是你(真正)去做事”,高柏感言:“怎么说呢,跟书本上说的东西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拓展国际视野,突破固有体系限制

高柏教授认为国际视野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发展极为重要。当前,中国大学生对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的认识和研究仍较为欠缺。美国的发展令人瞩目,虽然有很多中国人在研究美国,但真正了解美国的人屈指可数。美国研究中国的学者对中国的了解程度要远远超过中国研究美国的学者。这一现象与个人所受过的训练以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有关,中国人普遍倾向从书本出发,套用既有理论框架;美国强调实证研究,所以研究结果必然不同。中国百姓对美国的了解远远超于美国普通民众对中国的了解,但是就专家层面而言,与之前所述恰恰相反。

高柏认为让中国大学生突破固有体系的限制困难重重,因为任何一门学科的考试规则都会对学生造成一定限制。然而在现实劳动力市场中,成绩单已经不再是用人单位所参照的唯一标准,在校大学生也不应该唯分数是从。一个人在校期间能做出一件与众不同的事情,这个资本便会为他在寻找工作时增加很大竞争力。高柏以他在上海财经大学授课经历举例,在课堂上教学生如何做研究,同时运用competing theory让学生自己互相PK。当这些学生在上海劳动力市场求职,有一个职务的要求就是将十个申请者关在一起,让他们自己相互竞争,因此当时接受过这种训练的学生驾轻就熟,就业率也很高。学术研究也要理性批判,并学会捍卫自己的观点。高柏认为仅有critical thinking远远不够,最关键的是要有一套让大家都能信服的具体方法,客观地进行论证。

谈及时下热门的创业话题,高柏认为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去创业,必须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理性看待创业。创业的成功离不开勇气、能力和运气。运气是成功创业中的重要因素,而且有些个体比如Steve Jobs,没有完成本科教育,因此无法进入主流劳动力市场,除了创业别无选择。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