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3
北大研究2021年度-2023年度立项课题成果交流会顺利举行
为推进“北大研究”课题的研究进展,提高研究成果质量,搭建交流平台,2024年11月6日,北京大学教育研究中心顺利举行“北大研究”2021年度-2023年度立项课题成果交流会。
参与此次交流会的人员有:北京大学政策法规研究室兼党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吴旭、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黄宇蓝、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张晓黎、教育学院院长兼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阎凤桥、教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陈晓宇、北京大学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朱红和马莉萍,以及“北大研究”2021年度-2023年度立项课题的课题负责人及成员。交流会由中心副主任马莉萍主持。
图1参与交流会的专家学者
燕园街道张兴明主任分享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与“大思政”视域下的社区、高校协同育人机制研究》重点课题的研究成果。课题组对北京大学-燕园街道学生思政实践基地近十年来开展的学生实习实践项目进行了全面梳理,将其中四个项目列为典型案例进行深度分析。研究发现北京大学-燕园街道协同育人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形成了独特的协同育人模式,值得推广借鉴。社区-高校协同育人机制能够促进学生、高校与社区三方互利互惠,形成正向循环。最后,基于“服务-学习”理论,对建立和完善我国社区-高校协同育人机制提出了对策建议。
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校博士生蔡洋桦分享了《从教育独立看北大评议会的起落》一般课题的研究成果。课题对“教育独立”思想与蔡元培时期的北大评议会进行制度与实践两层面的梳理,将人—思想—制度—事件四个要素作串联考察,既探寻了教育独立理念对评议会制度、落成的影响,也分析了评议会在实践层面上推助和维护教育独立的种种努力,从中对评议会制度的优缺以及“教育独立”理念的积极性和局限性予以整体思考。研究发现部校冲突中北大评议会爆发内部分歧,双方对评议会权限范围与决策合法性的争论,及对教育独立边界的审视,展现了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张力和挫折,也为当下中国高等教育实践提供一定的历史参照。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教育技术应用研究室主任王胜清、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李圭泉研究员和人工智能研究院马郓研究员共同分享了《凝视未来:利用AI技术支持北大青年教师教学发展研究与探索》重点课题的中期进展。课题组从学科交叉的研究视角出发,通过现场实验,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教学空间内传感器收集北大青年教师的课堂实时教学数据,目前完成了课堂智能教学支持系统(ATMOS)的设计研发和基于调节焦点理论的现场数据采集和系统测试实验。下一步,课题组将会基于前一阶段的实验结果进一步优化智能手环设计和调优ATMOS系统模型,对生理数据、主观评价数据和视频音频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评估不同心理干预方案的效果,提出改进建议。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马志远分享了《北京大学进口仪器设备采购优化与风险应对研究》一般课题的中期成果。课题组通过历史数据、电话访谈、数据检索、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式,梳理完成了自2016年来北京大学办理商务部最终用户声明的受出口管制仪器设备信息;并结合北大进口仪器设备清单,汇总了国内已具备生产制造能力的可替代设备清单;收集积累了7个受管制的仪器设备案例。下一步,课题组将继续深入梳理北京大学进口的需要办理出口许可的设备,制定应对方案;通过实地走访,探讨国产替代设备和进口设备的差异。
图2 课题组分享研究进展
与会专家认真听取了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的汇报,肯定了课题组前期开展的工作,并围绕研究问题、研究进度、成果转化和后续研究等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尤其针对“北大研究”课题成果如何转化为“北大经验”,如何整合资源、抓住国家政策利好机遇深入推进研究工作展开了热烈讨论。
(北京大学教育研究中心 供稿)
背景链接:
“北京大学教育研究中心”成立于2010年,是以北京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为研究对象和内容的研究机构。中心挂靠教育学院,主要职责包括:围绕北大改革与发展,开展调查研究;为北大师生开展有关北大改革的课题搭建平台,提供资源和学术支持;整理、编辑、发布相关研究成果,为学校的管理实践提供决策参考。“北大研究”设立于2012年,旨在鼓励和支持全校师生立足北大、研究北大、服务北大。截至2024年,共设立课题224项,研究主题覆盖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校园信息化、校史研究等十余个方面,为学校的发展改革提供了研究支持。